一震网

一震网

成语退避三舍与谁有关

admin

退避三舍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

成语退避三舍与谁有关-第1张-游戏资讯-一震网

成语“退避三舍”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,原意是指军队在己方不占优势的情况下,主动后退三舍(约九十里)以示诚意,避免与敌军正面冲突。后引申为主动退让、谦让的意思。

“退避三舍”的典故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有关。公元前636年,晋国新君晋惠公被重耳的弟弟公子夷吾所杀,重耳被迫逃亡。19年后,在秦穆公的支持下,重耳终于率军返国,夺回了晋国君位,是为晋文公。

重耳兵强,却主动退避

晋文公即位后,励精图治,实力大增。公元前632年,晋文公为了报答秦穆公的恩情,率军攻打秦国世仇郑国。当时,郑国国小力弱,无力抵抗晋军的进攻。秦穆公得知盟友陷入困境,便派使者向晋文公求情,希望晋军后退,郑国愿献出黄河以西的土地作为补偿。

晋文公知道自己兵强马壮,完全可以一举攻下郑国。但他考虑到郑国毕竟是春秋时期的小国,且秦穆公已经出面调解,于是决定主动退让。他下令晋军后退三舍,等待秦穆公和郑国君臣谈判。

秦穆公和郑国君臣见晋文公如此宽宏大量,深受感动。秦穆公劝说郑国君臣向晋国称臣,郑国君臣也欣然同意。就这样,晋国不费一兵一卒,便赢得了郑国的归附,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。

退让策略,化干戈为玉帛

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,充分体现了春秋时期大国霸主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谋略。面对弱小国家,晋文公并没有恃强凌弱,而是主动让步,以示尊重和诚意。这种退让策略不仅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,还赢得了弱小国家的敬佩和归附,为晋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退避三舍的典故也启示我们,在与他人交往或处理矛盾时,有时候主动退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,而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。通过适当的退让,我们可以化干戈为玉帛,赢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,最终达到共赢的局面。

在现代社会,退避三舍的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,与人为善,即便遇到冲突或矛盾,也应该保持冷静,积极沟通,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。在国际关系中,大国同样需要秉持退让原则,尊重小国的正当权益,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,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