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震网

一震网

问道老子

admin
问道老子-第1张-游戏资讯-一震网

前言:

今天各位老铁们对“问道游戏人物名字”大致比较注意,我们都需要剖析一些“问道游戏人物名字”的相关内容。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对于“问道游戏人物名字””的相关内容,希望各位老铁们能喜欢,小伙伴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!

在中国文化史上,老子大概称得上是最神秘的人物之一了。老子的身世和生平一直是个谜,据说孔子拜见老子之后曾对弟子感叹道:“鸟,我知它能飞;鱼,吾知它能游;兽,我知它能走。至于龙,吾不知其何故?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!吾所见老子也,其犹龙乎?”孔子视老子为龙,所谓龙者,隐也,莫测高深,见首而不见尾。司马迁在史记《老子韩非列传》中亦云:“老子,隐君子也。”


与老子本人的身世一样,他所提出来的“道”这一概念,亦如云山雾罩,扑朔迷离,微妙玄奥。老子所著《道德经》不过五千余言,而两千年来对《道德经》的各种注释,解读却如汗牛充栋,不下百千万言。解读《道德经》者多矣,真正把《道德经》读懂了的人少之又少。所谓求道者多如牛毛,而得道者却如凤毛麟角。正应了那句古话,“人莫不饮食,鲜能知味焉!”


我在武当隐居修行的那段日子里,常于夜深人静之时站桩旷野,呼吸吐纳,看清风明月,听蛙鼓虫鸣。每当静到极致,内心深处便回归到完全质朴纯真,无思无虑之状态。所有的机心全部隐去,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是非澄明的观照之心。而在这种观照中,你能清晰的感觉到一种存在的体会,这是一种从有限的小我的生命,融入了无限宇宙的大生命的一种体会。


老子说,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!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”当你形如槁木,独立于旷野之中,观山川星辰,天地万物,浑然忘我之际,你能清楚感受到天地之间中空犹如橐龠亦如籁,一呼一吸,一动一静,千变万化之无穷妙用。倾听大自然的声音,从人籁,地籁到天籁,“大块噫气,吹万不同”。在深沉的宁静中,你能体会到大地的脉动,感受到大道的呼吸。说穿了,宇宙天地都是在阴阳二气之中运行,在阴阳二气之中鼓荡。这时候我觉得我与老子有缘,我与老子之间有一种心灵的相通。我忽然明白,读懂《道德经》的诀窍在于不去分别它,而是体会它。


《道德经》开篇即说,“道,可道,非常道。”此话怎讲?当初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,被关令尹喜拦下。要知道关令尹喜本身也是个修道者,否则就无法解释他能洞察“紫气东来”这一异象。也正因为是同道中人,才会拦下老子,问道于老子。尹喜本人的道行不如老子,但作为一个粉丝向自己的偶像求教修道一事,问的肯定不是“什么是道”,而应当是“何以得道”。


所以老子第一章,是告诉尹喜如何得道,而并非解释什么是道。现在几乎所有的译著,都把第一句解读成道是什么,如“道是不可言说的,但凡说的出来的就不是常道。”或者干脆解读成“道其实是可以言说的……”

那么老子的本意是什么呢?“道,可道,非常道”其实指的是,道不可思议,可思议之道,非恒常之道。进一步来讲,道之奥妙不是用思维,语言所能得到的。但凡可以用思维,语言所达成的道,那就不是我们所要去探寻的终极之道或恒常之道。因为道之终极境界是超越一切思维,语言和文字的,是无相无名的状态。


“道,可道,非常道。”这一句实际上讲的是一种入道的路径,老子在暗示我们,在修道的过程中,有一个重要的方法,就是把一切思维分别,语言概念统统去掉。当你真的超越了思想和语言的时候,不是什么都没有,那里面有一个灵觉在,这个东西不可说,但是它是清楚存在的。易经有云,“易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”指的就是入道的路径,就是抵达道之本体的方法。


名,可名,非常名。”


这个名是指“道”之命名,“道”本无名,混元一气,无所不在,无始无终,无形无象,强为之名。可名是指“可道”之名,这里所谓名就是名相,就是概念。而一切名称概念所代表的万事万物,是生灭运化,变动不居的,故凡“可名”者皆“非常名”。因为最终极的这个道的状态,是不可以用名相去表达的。如果你执着于这个概念名相,你就理解不了真正的道。《金刚经》亦云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强调的也是破除一切概念名相的执着,方能直达大道的本源。


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”


无名是指无形无象之道,道本无名。憨山言,“然无相无名之道,其体至虚,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,故为天地之始。斯则“无相无名”之道体,全成“有相有名”之天地。”故道生天地,此所谓“道生一”也。有名谓天地,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。此所谓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故为“万物之母”。“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”换言之就是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《清净经》将之总结为:“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”


“故常无,欲观其妙。常有,欲观其徼。”


“观”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名词概念,抵达儒释道三家之终极境界,都离不开一个“观”字,“观”是中国文化的方法论。在老子这里,观是指观照。


常无观妙,是做减法。致虚,守静,入无,放下妄念,执着,使心灵进入虚静空灵,一尘不染的状态,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,念头起落,觉照自己的身心,终致杳杳冥冥,空无一物之际,洞察到“真空妙有”,“无中生有”的这个万物之生起从无到有的过程中的奥秘与玄妙。


常有观徼,是做加法。河上公注:徼,归也。王弼注:徼,归终也。常有是执一,守一,专一。是观照过程中万念系于一念,专注于一处。“有”即是“一”,即是“太极”,正所谓一物一太极。当你日常安心于有,守中抱一,会发现从有到无,有归于无这个缘起过程中万物的最终归处。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“有”,都是缘起而有,也都又将随着缘散而灭。所谓“眼看他起朱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。”无中生有,有(复)归于无,有无相生,绵绵不绝。

“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


两者,实指“有”与“无”,同出是因为它同出一道,最终都是从道里面来的。唐玄宗注,“如上两者,皆本于道,故云同也。”


异名,是一个讲“无”,一个讲“有”。老子上面讲观“无”,实则观虚无体中,含造化生物之妙。观“有”,则观万有物象,终复归其根之理。是则“有”“无”并观,同是一体。所以说道的“有”与“无”两种状态,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。


然“虚无道体,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。而有不能生有,必因无以生有。无不自无,因有以显无。”此乃有无相生,出有入无,故曰


“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


玄,同旋,转动,返回之意。从外在来讲,旋就是一根绢丝,交织缠绕在一起,呈数字8模样。老子的玄是旋之类比,是指有无相生,出有入无,无中生有,复归于无的一种循环往复,玄妙深奥的状态。


道不可滞于“有”与“无”,两者合一可称之为“玄”,但又不可滞于“玄”,要超越“玄”,使“玄”也不存在了,这就是“玄之又玄”。从修行角度看,“玄之又玄”是勾通先天和后天之间的一个状态。在这个玄奥微妙的状态里,才能找到生命之中天人合一的中间那个关键之窍,这是打开“道”之全部奥妙的大门。


为什么说连“玄”也不存在了,才能真正入道,打开天地万物奥妙的总门?修行达到“玄”的境界,距离开悟还差一步。就是破掉一切相,舍掉一切法,直至“应无所住”,才能证悟到宇宙的实相。有一位修行前辈说过,破法相虽然只有一步,但是难如登天。要知道,当你心中还有一个修行的“念”时,这个“念”还是着在了“修行”的相上,着相就是挂碍,就是有为法了。如果把药看成是治病的法,当你感冒好了的时候,你会把你救命的感冒药当垃圾扔掉吗?放到修行的角度,你会发现扔掉或者留着,都是挂碍,只有“忘掉”才是“无所住”。但如何忘掉这个“忘掉”呢?这就是所谓的破法相。也就是老子说的“玄之又玄”,连“玄”也不存在了。憨山云,“有无同观,若不忘心忘迹,虽妙不妙。殊不知大道体中,不但绝有无之名,抑且离玄妙之迹,故曰:玄之又玄。工夫到此,忘怀泯物,无往而不妙,故曰众妙之门。”宋代印肃禅师亦云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空之又空,一法常存。”这二者都是真正读懂老子,见到了本来真面目的禅师。

《道德经》第一章为全书纲领性的阐述,是打开《道德经》宝藏的锁钥。老子说,“道(不可思议),可(思议之)道,非常道。”这里注意,可道,不是可说,可道与常道是相对而言的。道为无,可道为有;道为无极,可道为太极;道为〇,可道为一;道体现于人为“上德”,可道体现于人为“下德”。关令尹喜问老子何以得道,老子告诉尹喜,道不可思议。道之奥妙不是通过思维,语言可以得到的,老子开宗明义,点明了入道的路径。指出一切可以用思维,语言所达成的道,那都不是真道。因为道之终极境界是超越一切思维,语言和文字的,是无相无名的状态。当你把一切思维分别,语言概念统统去掉,当你真的超越了思想和语言的时候,“道”才会显现出来。正如易经所云,“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。”其实指的就是入道的路径,就是抵达道之本体的方法。同样的,老子说“名,可名,非常名。”释迦牟尼说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其实都是一个意思,就是破除一切概念名相的执着,方能直达大道的本源。

上述两句讲的是道之本体及入道路径。

“无名,天地之始,有名,万物之母。”讲的是道之用,无相无名之道体,生成有名有相之天地,此为“道生一”。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,此所谓“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

“故常无,欲观其妙。常有,欲观其徼。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讲的是入道下手的工夫,全在一个“观”字。学《道德经》能否得利?这两句没有吃透,弄懂,你就得不着那个大利。憨山云:“此章总言"道"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。老氏之学,尽在于此。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,唯演此一章而已。”


标签 问道游戏人物名字